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各區級政策2022-03-09 15:31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各區級政策 經濟技術開發區:對載體內新認定的國家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每家給予不超過30萬元、10萬元的獎勵,晉級補差。 通州區:《北京市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通經信局〔2022〕166號) 一、支持高質量發展 1.[新升級支持]新認定或遷入的“專精特新”企業,對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榮譽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對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榮譽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80萬元獎勵;對獲得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榮譽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 2.[高成長激勵]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茁壯成長。對新入區和已駐區的成長性良好的“專精特新”企業,經認定給予最高600萬元獎勵。 3. [促上市扶持]鼓勵“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給予“專精特新”企業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支持,對成功在國內外主要交易所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經認定給予最高1000萬元上市補貼。 二、構建培育服務體系 4. [聚發展引導]對國家、北京市或通州區已認定的特色園區、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公共服務平臺、科技孵化器、產業促進服務機構以及市、區屬國有平臺,每引進或培育1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最高5萬元獎勵;每引進或培育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單個申報主體年度最高支持100萬元。 5.[減負擔補貼]“專精特新”企業通過駐區銀行獲得的貸款用于設施建設或生產經營的,經認定,按照年度實際支付利息的50%給予貼息支持,單筆貸款貼息不超過2年,年度最高補貼50萬元。 對于新引進的“專精特新”企業在通州區內租賃場地用于研發、辦公、生產等在區內實體化經營的,租金按照實際單價的50%、最高2元/平方米·天的標準給予補貼;裝修按照實際裝修費用的50%給予補貼,租賃或裝修補貼面積最高支持2000平方米,最多連續支持3年。租賃和裝修補貼不得同時享受,從優不重復。 三、強化創新驅動引領 6. [促研發投入]對于企業年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超過20%,且上兩年度的研發費用占企業營業收入比例均不低于3%的“專精特新”企業,按照超出部分的30%給予資金獎勵,每家企業每年最高支持300萬元。 7. [促技改提升]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鼓勵企業加速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轉型,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按照不超過核定項目新增設備(含軟件信息化設備)投資的25%給予補助,最高支持300萬元。鼓勵企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支持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提升項目,按照不超過核定項目總投資額的30%給予補助,最高補助300萬元。 8. [享活動補貼] 對于在區內承辦國家級、北京市級、通州區人民政府相關部門主辦(指導、支持)活動的企業單位,對于活動期間發生的場地費、會議服務費等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30萬元、10萬元資金補貼,單場活動補貼金額不超過活動實際發生費用的50%,單個申報主體年度最高補貼100萬元。 9. [育人才支持]對新入區“專精特新”企業的高端人才或急需緊缺人才給予安家費支持,按照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超過3人、國家級“小巨人”及制造業單項冠軍不超過5人、每人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標準給予支持。具體扶持人才對象由企業確定。扶持資金劃入企業賬戶,企業需承諾按照國家有關個人獲得扶持的納稅規定,履行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手續后劃入人才個人賬戶。同時,在企業人才引進及北京市工作居住證辦理上提供便利通道等支持。 順義區:對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稱號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給予一次25萬元獎勵,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給予一次性50萬元獎勵,晉級補差。 密云區:對獲得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和“小巨人”稱號的企業,首次獲得國家級認證獎項的給予50萬元一次性獎勵,市級的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獲得市級認證獎勵后獲得同類國家級認證的企業,補齊獎勵差額。 豐臺區:對首次認定或新入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60萬元扶持;對首次認定或新入區的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30萬元扶持。 西城區: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一次性30萬元獎勵;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 石景山區:《石景山區關于促進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石經信局〔2022〕8 號 激勵企業典型示范引領——經認定,對首次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8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單個企業不重復享受,晉級享受差額獎勵。 東城區:對上一年度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稱號的企業,一次性給予10萬元獎勵;對上一年度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的企業,一次性給予25萬元獎勵;對上一年度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的企業,一次性給予80萬元獎勵。對獲得北京市隱形冠軍稱號的企業一次性給予150萬元獎勵。晉級補差。
門頭溝區:《門頭溝區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一、支持重點企業資質提升 1、加強本區企業培育。經認定,對首次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稱號的中小企業,一次性給予20萬元獎勵;對首次獲得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的企業,一次性給予50萬元獎勵;對首次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的企業,一次性給予80萬元獎勵,單個企業不重復享受,晉級補差。 2、吸引企業入區發展。對2022年1月1日以來從北京市外新引進的符合條件的企業除上述獎勵外,再一次性給予10萬元的入區獎勵(需在我區實體經營),促進企業穩定發展。 二、降低企業辦公空間成本 3、區級綜合貢獻達到80萬元(含)及以上,且在本區租賃自用辦公用房的企業,經認定,從2023年度起按照不高于1元/天/平米標準給予自用辦公用房租金補貼,連續支持三年(每年認定),單個企業每年支持額度不超過30萬元。已享受中關村門頭溝園或其他房租補貼政策支持的不重復享受。 4、對不新增用地擴大產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符合規劃條件下可適當提高容積率。 三、鼓勵服務機構提質增效 5、對區內積極引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給予引導鼓勵。新引進入駐的企業中,每增加1家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北京市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的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創新創業服務機構2萬元、5萬元、10萬元獎勵。 四、拓寬信貸股權融資渠道 6、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推廣“專精特新”小微企業專屬信貸產品,根據企業需求定期組織對接活動。設立區級引導基金,發揮引領作用,通過股權投資、母子基金等運行模式,優先用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需求,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五、鼓勵優質企業上市融資 7、對在區內登陸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精選層、北交所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不低于市級標準的獎勵。 8、支持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后,募投項目在我區落地,為項目用地、環評、用工等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六、鼓勵企業引進人才 9、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對經推薦被認定為“京西聚智”高層次人才的,優先享受人才引進落戶、發展、住房、子女就學等支持政策。 10、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人才需求,按市、區人才政策優先給予落戶支持。 七、強化精準高效服務 11、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區級“服務包”機制,實行“一企一專員、區領導當管家”的服務模式,按照“十個必上門、十個不打擾”要求開展走訪活動和訴求征集辦理,助企平穩健康發展。 12、建立“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培育庫,針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積極對接企業需求,在政策宣講、資質申報、手續辦理、金融產品等全方位提供專員服務,支持企業做優做強,鼓勵小升規、規轉強,協助企業暢享市級政策紅利。 平谷區:被認定為專精特新的企業給予10萬元資金獎勵,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的企業給予企業不超過50萬元資金獎勵。 對新遷入本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企業,給予一次性不高于50萬元資金獎勵。晉級補差,通過復審保持認定的不享受資金獎勵。 大興區:對上年度首次獲得國家級、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的企業,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獎勵,實施晉檔補差;對上年度首次獲得市級專精特新企業認定的企業,給予20萬元獎勵。 其他區:對獲得“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對獲得“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30萬元獎勵。 其它相關增值服務: 1.通過北京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等為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政策查詢、輔導、咨詢等服務,使企業能充分利用政府政策資源; 2.擴大征信、增加融資供給; 3.各類空間載體吸收、接納、培育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房租減免等政策支持; 4.從“政策+資本+服務+載體”等多個方位,為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咨詢、管理提升、檢驗檢測、技術轉移、人才培訓、市場開拓、投資融資等全方位高質量服務; 5.通過購買服務、獎勵、補助等形式,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支持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6.發放“專精特新”服務券,建立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庫與服務機構庫對接合作機制,降低企業購買服務費用; 7.為企業提供品牌和產品宣傳渠道(“創客北京”創新創業大賽、“中博會”、“APEC”等),提升企業主導產品知名度,助力企業擴大市場份額; 8.發明專利前十年的年費給予30%補助; 9.統籌協調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政策,動態跟蹤,總結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