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征集2024年度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的通知2023-09-07 09:21
各相關單位: 根據《北京市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管理辦法》(附件1),現公開征集2024年度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報類別 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分為科技創新類項目和可持續發展類項目,申報單位根據自身單位情況選擇項目類別。 二、申報條件 申報單位的資格和條件請見《北京市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管理辦法》(附件1),申報項目的范圍和重點支持方向請見《西城區可持續發展類項目申報指南》(附件2)和《西城區科技創新類項目申報指南》(附件3)。 三、申報方式 1、2024年度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采用網絡申報方式。請登錄“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管理系統”(網址:http://111.203.133.65:1443/)進行注冊申報。申報說明請見《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管理系統前臺操作手冊》(附件4)。 2、紙質材料待網上審核通過后提交,請用A4紙打印,一式一份,加蓋申報單位公章??萍紕撔骂愴椖空埥恢量萍紕撔驴?;可持續發展類項目請交至社會發展科。 四、注意事項 1、同一單位申報項目不得超過2項。 2、同一項目,已獲得西城區其他財政資金支持的,不能申報本項目。 3、以前年度項目有到期而未結題的,本年度不得申報新項目。 4、項目申報單位及項目負責人須對項目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法性負責。 5、申報科技創新類項目的,必須提交項目申報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他可以證明項目技術水平和企業資質的材料(如知識產權證明、財務審計報告等)可自愿提交。 6、申報可持續發展類項目的,必須提交項目申報表、項目可行性建議方案、資金使用測算明細;申報可持續發展類項目的企業,還需要提供項目應用地點在西城區域內的相關證明(市、區相關部門的正式發文、批復文件,或者參照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管理系統上的模板出示的落地證明)。 7、申報項目的紙質材料不予退還。 五、申報時間 2023年9月14日起至2023年10月20日17:00截止。 六、聯系方式 1、可持續發展類項目: 地址:西城區廣安門南街68號309室 聯系人:閆肅、張偉 聯系電話:83976218 2、科技創新類項目: 地址:西城區廣安門南街68號306室 聯系人:韓陽、趙紀萍 聯系電話:83976213 3、項目管理系統技術支持: 聯系人:郭宏禹、崔希名 聯系電話:17600096336、18633753097 特此通知。
北京市西城區科學技術和信息化局 2023年9月7日 2024年度西城區可持續發展類項目申報指南
為更好地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工作,強化科技對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市西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西城區“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北京市西城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示范區實施方案》。根據《北京市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管理辦法》及西城區重點工作任務,確定2024年度西城區可持續發展類項目的重點支持方向。 西城區可持續發展類項目優先支持圍繞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而設立的主題試點、示范任務。重點扶持轄區公共服務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面向西城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協同發展的需求,組織開展的地區發展前瞻性研究、惠及民生的先進適用技術集成及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等類型的公益性或準公益性試點、示范項目。 2024年度可持續發展項目重點支持方向如下: 一、推進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示范 1、數字金融:推進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深度應用和融合創新。推動金融數據應用場景示范,完善數據信貸、金融風險智能分析和智能投資理財顧問等,推進數字人民幣在數據交易支付結算等更多場景中的試點應用。 2、數字民生:引導市場主體以應用場景為導向,按照用途用量發掘數據價值。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場景開放,建立公共數據資源開發應用場景庫,加快推出便民利企數據產品和服務。實施醫療數據應用場景示范,開展個人健康實時監測與評估、疾病預警、慢病篩查、智能診斷和智能醫療等。 3、數字文化:推進文化數據應用場景示范,探索數字影視、數字人演播和文化元宇宙等。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興文旅服務。鼓勵科普與文化融合,探索“文旅+科普”的方式方法。 二、公共衛生與健康促進 1、健康服務示范:持續推進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務,開展慢性病、傳染病監測體系及關鍵診療技術應用。完善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傳染病防控網絡,向居民提供合理膳食推廣、健康知識宣講、戒煙干預服務,改善居民健康理念的示范推廣。 2、特殊群體扶助:重點圍繞老年人、殘疾人及貧困人口常見疾病,或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開展診療儀器及診療技術的示范應用,開展無障礙輔助器具服務應用示范。鼓勵殘疾預防相關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示范及成果轉化。 3、婦女兒童健康扶助:圍繞優化生命全周期婦女健康服務、促進健康孕育,提高婦女生殖健康水平、完善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體系,預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等方向,開展診療技術的示范及應用。支持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診療技術、新方法和相關產品的應用示范。 4、中醫診療方法示范應用:弘揚傳統醫學,推進中醫院治未病、康復等特色??平ㄔO,加強中醫問題診斷和技術篩選,支持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發展,促進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三、城市治理及運行機制研究 1、城市治理:推動城市基礎裝備升級,提升基礎設施科技水平。引入新技術及產品在教育、養老、醫療、就業、文體、助殘、政務、節能環保、垃圾分類、食品藥品安全等多領域的創新應用。以大數據思維,在有條件的社區推廣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服務示范,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舒適、宜居的環境。加大安全防范技術推廣和應用,全面提升地區應急協同處理能力。在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系統等重點專題領域開展應用研究與典型示范,提升區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水平,進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2、運行機制研究:支持圍繞西城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的重點工作,開展創新政府治理體系和促進治理現代化機制探索。整合匯聚創新資源,促進西城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工作。 四、可持續發展科普能力建設 鼓勵市區科普基地、科技館、科研院所等機構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支持科普資源進校園,促進科普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加強區域科普設施建設,支持科普實驗室及科普空間的建設及升級改造,增強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促進西城區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鼓勵科普與新技術融合,支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在科普中的應用。
2024年度西城區科技創新類項目申報指南
為更好地優化區域創新環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和“兩區”建設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根據《北京市西城區科技專項項目管理辦法》及西城區重點工作任務,確定2024年度西城區科技創新類項目的重點支持方向。 2024年度西城區科技創新類項目優先支持數字經濟、生態與環境、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等領域開展的自主性、原始性、持續性、跨領域融合性創新項目,以及在科技服務民生、科技減災、食品安全、城市精細治理、智慧交通、養老服務等領域形成創新成果的項目。項目類型包括科技創新類項目和知識產權規范管理項目。 西城區科技創新類項目不支持《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22年版)》(京政辦發〔2022〕5號)、《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22年版)》(京政辦發〔2022〕3號)中所列產業及技術的相關項目。 2024年度科技創新類項目重點支持方向如下: 一、數字經濟 重點支持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核心技術研究與創新發展,上述技術在金融、政務、民生、文化、商圈和消費、創新和服務平臺等領域的場景驗證研究,以及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研究。 二、城市安全與治理 支持5G基礎設施等城市新基建、新裝備關鍵技術;城市基礎設施監測、分析與預警技術;城市防災減災與應急指揮;食品與藥品安全保障技術;消防安全保障技術;安全生產保障技術;公共安全和應急裝備;城市智能交通與城市軌道交通技術;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合作項目。三、生態與環境 支持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水污染防治技術;土壤污染防治技術;固體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環境監測、應急和預警技術;生態環境損害研究與修復、生態功能提升關鍵技術;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資源高效開發與綜合利用技術;環境保護綜合服務。 四、新能源與高效節能 支持新型能源技術(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能技術;高效節能與能源高效利用技術;新能源與節能高技術服務;新能源智能汽車相關技術與產品。 五、新材料 前沿新材料研發;航空航天材料;半導體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醫學材料;精細與專用化學品研究;特種功能和高性能復合材料;新材料技術服務。 六、生物與新醫藥 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技術;醫療儀器與設備創新技術;生物醫藥技術與產品服務;臨床醫學研究。 七、航空航天與智能裝備 北斗導航應用技術;衛星網絡技術;無人機應用技術;智能機器人研發與應用;超高壓技術研發與應用;航空航天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軍民融合技術等。八、未來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關鍵技術 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碳減排與碳中和、腦科學與腦機接口、前沿新材料、新型存儲器、光電子、量子信息、下一代通信網絡、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高端軟件相關技術研究。 九、知識產權規范管理 1、2021-2022年度北京市知識產權示范單位; 2、2021-2022年度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3、2021-2022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 4、2021-2022年度通過國家《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GB/T29490—2013)認證的科技創新、科技與金融融合、科技與文化融合類企業; 5、2021-2022年度通過國家《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管理規范》(GB/T33250—2016)認證的組織和機構。
|